环评公示
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年产1.5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 本
建设单位: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济源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五年七月
目 录
附图:
附图一 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 水文水系图
附图三 项目厂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四 项目周围敏感点分布图
附图五 伊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图
附图六 评价范围及监测点位布置图
附图七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环境保护规划图
附图八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图
附图九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附图十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污水工程规划图
附图十一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目前,全球各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通信、电力、IT、汽车业、建筑业、新材料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作为能量转换与储存的关键部件,蓄电池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已经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储能系统,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蓄电池均为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对整个系统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成本上的最大瓶颈。拥有高技术水平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必将成为汽车厂商争夺的焦点。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比能量大、自放电小、质量轻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成为便携式电子产品的理想电源,也是未来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的首选电源。因此锂离子电池及相关材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由于新能源汽车的锂离子电池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发展方向,磷酸铁锂电池被认为是最适用于电动汽车使用的动力电池,拥有者巨大的市场机会。
河南省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且对锂电市场需求量较大,但锂离子电池产品生产在我省规模较小。为适应市场需要,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拟在伊川县产业集聚区投资4.2亿元,建设年产1.5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项目不属于鼓励类、限制类,属允许类。2014年9月10日,伊川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豫洛伊川高[2014]00106”对本项目进行了备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项目于2012年4月开工建设,截止目前,该项目主体工程——锂例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未开工建设,配套的辅助工程——电解液配置生产线、锂电池研发中心及办公生活设施等已建成,属未批先建。伊川县环境保护局于2015年5月23日出具了限期纠正环境违法行为通知书(伊环限纠大字[2015]06号),责令项目停止建设、补办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于2015年6月17日出具了行政处罚决定书(伊环罚[2015]015号)。目前本项目已按要求停产并停止使用所有设备,建设单位已出具在主体工程锂电池未建成前不得投运电解液配置生产线的承诺,并缴纳了罚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以及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4.9)要求,该项目须办理环评手续。受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委托,济源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附件一),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即组织人员到项目建设地点进行现场踏勘,收集和核实了有关材料,根据有关工程资料,在现场调查、环境现状监测、预测计算分析等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评价对象为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年产1.5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工程性质:新建。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工程分析,查清主要污染物产生环节,核实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项目清洁生产水平、厂区布局、项目选址及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对项目建设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论证污染控制技术的经济技术可行性。
表1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表
序号 |
环境要素 |
评价因子 |
1 |
水环境 |
pH、SS、COD、NH3-N、石油类、氟化物、总磷 |
2 |
环境空气 |
常规因子:PM10、SO2、NO2;特征因子:非甲烷总烃 |
3 |
声环境 |
等效连续A声级 |
4 |
固体废物 |
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 |
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厂址周围无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遗产地,无重要的政治、医疗、文化设施。评价区域内重要的敏感点及环境保护目标为近距离村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厂址周围的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声环境。按环境要素确定的环境保护对象见下表。
表2 环境保护对象一览表
项目 |
保护目标 |
方位 |
与厂界距离(m) |
人口 |
保护级别 |
环境 空气 |
上天院 |
NW |
200 |
3243 |
GB3095-2012二级 |
集聚区公共租赁房 |
N |
30 |
1500 |
||
司马沟村 |
N |
1000 |
1650 |
||
中天院 |
W |
1100 |
876 |
||
杨沟村 |
NNE |
2200 |
1200 |
||
小胡寨 |
WNW |
2900 |
300 |
||
下天院 |
SW |
1000 |
1913 |
||
乐志沟村 |
WSW |
2700 |
4500 |
||
瑶张村 |
SW |
1900 |
1500 |
||
新村 |
S |
2450 |
150 |
||
银李村 |
SSE |
2100 |
3300 |
||
三官洼 |
SE |
3000 |
500 |
||
朱岭村 |
E |
820 |
1529 |
||
常岭村 |
NE |
480 |
3530 |
||
吴岭村 |
NE |
1300 |
700 |
||
地表水 |
伊河 |
W |
6600 |
|
GB3838-2002 Ⅲ类 |
白降河 |
S |
3150 |
|
||
陆浑东一干渠 |
S |
60 |
|
||
声环境 |
廉租房小区 |
N |
30 |
|
GB3096-2008 2类 |
地下水 |
厂区近距离范围内 地下水 |
/ |
/ |
|
GB/T14848-93Ⅲ类 |
1.5.1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基本情况见下表。
表3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 |
年产1.5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
建设单位 |
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
工程性质 |
新建 |
建设地点及用地性质 |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东园,属于工业用地 |
建设规模 |
年产1.5亿AH锂离子动力电池 |
生产工艺 |
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主要为极片制作、电芯制作和电池组装三个工段。 |
建设 内容 |
主要生产设施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车间;公用辅助设施包括电解液配制车间、10kV配电站、循环水泵站、软水制备站、液氮气化站、冷冻站、维修间、洗桶间等;仓储设施包括溶剂罐区、原料库、成品库;环保设施包括综合废水处理站、危险废物储存库房、事故池(兼初期雨水收集池)等;行政生活设施包括办公楼、研发中心、职工宿舍、食堂、浴室等。 |
占地面积 |
102440m2 |
工程投资 |
总投资42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000万元 |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
劳动定员300人,年工作300天,锂电池生产线实行3班/天 |
供水 |
集聚区市政管网,可满足本项目生产、生活及消防需求 |
供热 |
由1t/h燃气锅炉提供,用于车间除湿和电解液配置氮气加热;待集聚区实现集中供热,可利用集聚区集中供热,热源为伊川县第三电厂 |
供电 |
产业集聚区电网供给,双回路供电 |
供气 |
天然气来自西气东输工程,由集聚区集中供给;氮气和压缩空气均由厂内自备设施提供 |
运输 |
公路交通运输 |
1.5.2主要生产设备
目前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未建,辅助工程电解液配置工段已建成,所选主要设备见下表。
表4 项目(拟建)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主要设备一览表
序号 |
设备名称及型号 |
数量(台) |
工序名称 |
所在位置 |
1 |
自动制备上料装置 |
8 |
物料制备 |
和浆车间 |
2 |
行星搅拌机 |
90 |
混料制浆 |
|
3 |
浆料中转罐 |
30 |
||
4 |
布袋除尘器 |
2 |
除尘环保设备 |
|
5 |
300L气动搅拌机 |
16 |
印刷涂浆 |
涂布车间 |
6 |
3000集流体涂布机 |
16 |
||
7 |
600/3000连续涂覆机 |
16 |
正电极制膜 |
分条、切片车间 |
8 |
600/3000连续涂覆机 |
16 |
负电极制膜 |
|
9 |
500/700连续覆膜机 |
16 |
正电极覆膜 |
|
10 |
500/700连续覆膜机 |
16 |
负电极覆膜 |
|
11 |
800型正极分切机 |
16 |
正电极分切 |
|
12 |
800型负极分切机 |
16 |
负电极分切 |
|
13 |
450型自动模切机 |
16 |
正极成型 |
|
14 |
450型自动模切机 |
16 |
负极成型 |
|
15 |
分切机 |
32 |
隔膜处理 |
|
16 |
隔膜处理机 |
16 |
||
17 |
叠片机 |
16 |
叠片制芯 |
叠片车间 |
18 |
压片 |
16 |
||
19 |
1500*1000烘烤房 |
24 |
单片电芯烘烤 |
烘干车间 |
20 |
Hi-pot测试机 |
16 |
电芯装配 |
封装车间 |
21 |
气动切极耳机 |
16 |
||
22 |
超声焊机 |
16 |
||
23 |
顶侧封机 |
16 |
||
24 |
1500型真空烤箱 |
36 |
电芯烘烤 |
1.5.5生产工艺
1.5.5.1 LiFePO4电池生产工艺流程
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工艺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极片制作、电池单元(电芯)制作和电池组装三个工段。
1极片制作
极片制作工艺包括制浆、涂覆、辊压、分切、极耳成型等工序,是锂电池制造的基础,因此对极片制造设备的性能、精度、稳定性、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能等有着很高的要求。
2电芯制作
锂离子电池单元制造工艺主要包括卷绕或叠片、装壳、极耳及外壳焊接、注电解液等,各工序对精度、效率、一致性要求非常高。
3电池组装
电池组装工艺主要包括化成、分选、组装等,电池的组装是一门很重要的技术,它不仅涉及到对构成电池组的单体电池进行测试、分类、组合,还有对组装后的电池组性能、可靠性测试与评估。
项目动力锂电池具体生产工艺流程如下:
1、正极浆料制备
①原料预处理
正极活性材料磷酸铁锂、导电剂炭黑(C)按配方称重后在干燥箱中进行烘干,干燥箱采用电加热,一般在120℃常压下烘烤2h左右,以去除原料中的微量水分。
②物料分散制浆
将溶剂去离子水、磷酸铁锂、炭黑粉料、水性粘结剂(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和亲油性单体醋酸乙烯酯的聚合物)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真空行星分散机中,高速搅拌12h,待浆料充分混合后开启真空设施,使分散机料筒内保持真空度为-0.09Mpa,再搅拌30min左右即制成正极浆料,呈黑色粘稠状。
工艺原理:分散搅拌过程为物理机械混合过程,不改变原有物料化学物质结构,不发生化学反应。
粉料投加方式:正极活性材料磷酸铁锂、导电剂炭黑(C)在称重、烘干、投加等转移过程,采用自动投料的方式,在投料过程中有少量粉尘产生。
分散机料筒降温方式:分散机采用夹套结构,通过冷水循环系统对料筒进行降温。
2、负极浆料制备
将溶剂去离子水、负极活性材料中间相炭微球(MCMB)、导电剂炭黑(C)、水性粘结剂(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和亲油性单体醋酸乙烯酯的聚合物)按一定比例加入到真空行星分散机中,高速搅拌12h,待浆料充分混合后开启真空设施,使分散机料筒内保持真空度为-0.09Mpa至0.10Mpa,再搅拌30min左右即制成负极浆料,呈黑色粘稠状。
工艺原理:分散搅拌过程为物料机械混合过程,不改变原有物料化学物质结构,不发生化学反应。
粉料投加方式:负极活性材料中间相炭微球(CMB)、导电剂炭黑(C)粉料在称重、投加等转移过程,采用自动投料的方式,在投料过程中有少量粉尘产生。
分散机料筒降温方式:分散机采用夹套结构,通过冷水循环系统对料筒进行降温。
3、正、负极浆料涂布、烘干
将制备好的正、负极浆料通过分散机出料口放料,存放在中转料桶(不锈钢桶)里,使用时通过不锈钢杯人工取料并加入到涂布机料斗中。
正极:通过涂布机机头,将正极浆料以一定的密度均匀涂附在铝箔的两面,经涂布机烘烤箱干燥10分钟(电加热,60-100℃),最终制成正极片。
负极:通过涂布机机头,将负极浆料以一定的密度均匀涂附在铜箔的两面,经涂布机烘烤箱干燥10分钟(电加热,60-100℃),最终制成负极片。
4、辊压、裁片、点焊、贴胶
辊压:将正负极片放入辊压机,经对转的滚轴将极片压实,以降低极片厚度,提高电池体积利用率。
裁片:自制极片根据不同规格的电池要求由分条机切断成相应的极片尺寸,裁片工序产生的极片下脚料回收后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
点焊:分别在正、负极焊机上将极耳焊接在正、负极片一端。正、负极耳均外购,正极耳是由热熔胶带和铝带组成的铝极耳,负极耳是由热熔胶带和镍带组成的镍极耳。此工序采用超声波焊接机,不使用任何助剂,直接使金属相连,因此不产生焊接废气。(注:超声波、电容储能焊接都是新型焊接技术,其焊接过程是没有相变的从固态到固态的焊接过程,由于没有熔融过程,因此是没有任何熔渣、没有飞溅、没有废气的环保型的焊接新技术。)
贴胶:在正、负极片上贴上一层高温绝缘胶纸。
5、装配
卷绕:将制好的正、负极片相间叠至规定厚度,极片之间用PE隔离膜隔开,形成电芯叠片体,然后通过卷绕机卷绕成卷芯。卷绕过程中产生废隔膜。
测短路:用电阻测试仪检测卷芯正负极是否短接。
封边:首先使用冲模机将包装膜加工成型,然后将卷芯用包装膜(铝塑复合膜)封包,并在封边机上进行封边,只留一个侧边不封,这样就形成了电芯雏形。包装膜成型工序会有少量废铝塑复合膜、隔膜纸等边角废料产生。
6、注液
真空干燥:将电芯雏形放入电热真空烘箱内,在80℃、-0.08MPa条件下烘干一段时间,去除电芯在制作过程中吸入的微量水分,这一过程主要是水蒸气挥发出来。
注液及封边:将烘干好的电芯通过真空注液机进行注液,注液材料为自制的电解液,由于电解液中含有LiPF6,该物质接触空气的水汽会导致分解,影响锂电池的性能,因此拟建项目注液车间采取全密闭形式,注液工序在手套箱内完成,注液后将电芯一侧的铝塑覆合膜用封边机封好。注液机工作时,采用真空泵将密闭的不锈钢罩体内的空气抽出,冲入氮气进行保护,整个注液过程均在密闭且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
注液机抽真空过程产生少量的电解液挥发气体,主要成分为碳酸酯类挥发性有机物,该部分废气经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由15m高排气筒排放;由于电解液注液过程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且工作温度为室温,因此电解液中的LiPF6不会发生分解释放氟化物废气。
7、化成-成型
化成:化成是注液后电池的首次充放电,通过化成可对电池正负极活性物质进行激活。本项目采用自动化成柜进行化成,化成时间依据不同规格的电池有所差别。化成后通过万用电表对电池进行测试。上充电一段时间,将电极材料激活,使正、负电极片上聚合物与电解液相互渗透。项目采用在常温常压下使用闭口化成方式,因此化成工序没有电解液挥发废气产生。
抽气及封口:电池化成后在抽气封口机内抽气,内腔抽真空度约10mmHg,主要是去除注入的电解液中含有的微量水分,抽气后自动封口,电池即成型。抽气封口过程会带出少量电解液挥发废气,该部分废气经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后由15m高排气筒排放。
切边:剪去电池外包装的多余铝塑覆合膜,然后折边,修整电池外型。此工序会有废铝塑覆合膜产生。
8、分容
电芯分容:用分容柜对每个电池进行充放电,分容柜根据电池放电量的多少自动记录下各电池容量,据此分选电池容量档次。测内阻电压:检测每个电池的内阻电压,然后划分档次。
9、老化检验、包装出货
电芯老化:电芯老化工艺过程是将放电态电芯置于高温老化室中搁置一定时间,根据搁置后电芯电压分布情况进行筛查,挑出电芯内部存在微短路缺陷的短路、低电压电芯。
组合工艺:是指将多个电芯按产品要求进行组合装配,制作最终成品电池,其工艺过程包括复选配对、焊接组合、装壳、贴标签,整个组合生产过程采用流水线输送各工序半成品至成品电池组成型。
检测:检测电池内阻、电压、尺寸及重量等,根据测试结果对电池进行分选。检测工序会有不合格品废电池产生。
入库:将成品电池包装后储存于仓库中。
项目锂电池产品先经研发中心研发成功后,再进行批量生产。研发过程中主要为购进的锂电池半成品进行组装、性能测试,与上述锂电池生产工艺相吻合。
锂电池工艺流程图如下:
取脱水处理以达到锂电池电解液使用标准,然后添加电解质锂盐,充分搅拌、混匀,配置电解液产品。由于电解液对含水量要求较高,各生产工序需在氮气保护条件下进行。
(1)原料转送
开启原料罐区的溶剂输送泵,将各种溶剂输送到车间内对应的中间储罐,中间储罐液位和罐区的输送泵进行联锁,当中间储罐实际液位高于设定最高液位时,系统将自动停泵,不致发生漫罐事故。
(2)溶剂纯化
溶剂进入中间罐后通过纯化泵送入相应纯化柱进行纯化(纯化温度为常温,压力≤0.1MPa),纯化过程为连续过程,过程中需要控制纯化速度才能保证合格的纯化效果。纯化柱中装有高效吸附剂(分子筛)以吸附溶剂中的氧、水分等杂质。纯化后的溶剂连续不断地进入纯品罐,供电解液配制使用,为保证进入纯品罐的溶剂合格,需要在纯化过程中每小时取样分析纯化结果,如果遇到不合格情况必须立即停止纯化并查找原因,查明原因后,返回至纯化柱重新纯化,直至合格为止。
(3)称重计量
根据不同客户的配方要求,由对应的溶剂纯品罐向溶剂称重罐进行计量加入,结束后进行取样分析,合格后进入调配工序,此溶剂计量混合过程均为常温常压,溶剂通过气压输送加入称重罐,输送压力≤0.1MPa。
(4)电解液配制
检测合格的混合溶剂首先用氮气压入调配釜,然后加入定量的六氟磷酸锂进行充分搅拌并检测(六氟磷酸锂输送和搅拌全部在封闭状态下进行),检测合格后加入相应的功能性添加剂并搅拌2-3小时(此过程釜内温度常温至-15℃,釜内压力微正压0.02-0.06MPa),然后送入成品罐。
项目电解液生产线需要清洗的设备只有调配釜及成品罐,由于生产的电解液只提供给项目自身锂电池的生产使用,规格单一,这样清洗调配釜和成品罐的次数较少,一般为2次/月。由于电解液对水分控制极为严苛,清洗过程中严禁用水,项目调配釜和成品罐清洗采用经溶剂纯化工序合格的碳酸二甲酯(DMC),生产线上共有调配釜3个、成品罐3个,对应每次的洗釜次数为2次,DMC清洗液消耗量为60kg,这样就可以算出每月需要洗釜液为120kg,年需要洗釜液1440kg。清洗后氮气放空时有少量溶剂挥发,采用低温冷凝(-10℃)+活性炭吸附对其进行处理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
(5)成品包装
配置好的电解液进入成品包装工序,整个包装过程处于全密闭状态,严禁引入空气等杂质,包装采用精度较高的电子平台秤进行计量。包装系统密封性需要定期检测(包装过程釜内、桶内温度常温至-15℃,釜内压力0.06-0.1MPa,包装桶内微正压0.02-0.06MPa)。
鉴于电解液对水分要求极为苛刻,项目新购进电解液包装桶需用去离子水清洗,然后送入烘烤房去除桶壁携带的水分,在盛装成品电解液前需利用氮气吹扫,进一步去除桶内空气杂质。项目正常营运过程中,成品电解液包装桶在厂区内循环使用,由于包装桶携带少量电解液,需采取以下清洗工序:
1先将需要清洗的包装桶用运桶车搬运至回收桶摆放区域,检查桶内是否有残液;若有,则打出到专门收集残液的容器内待处理;若没有,然后逐一放掉桶内的余气(用1/4母接头连接包装桶上1/4公接头放气);
2将包装桶上的标识逐一用工具清理干净,用清水对桶的外壁进行清洗;
3用软管从1/2母接头处打入约3kg DMC溶剂到回收桶中,放在滚桶机上进行清洗,5分钟后排出DMC溶剂(排到指定的废液桶中),重复3次;
4清洗第3次时,在排出DMC之前,通知品质部对这一批桶(30个)进行检测。合格后(品质部出示检测报告)排出DMC,用氮气吹净桶内DMC(5分钟),DMC循环使用一定次数(一批次约30个桶)后报废,DMC废液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产生量约为2t/a。检测人员及洗桶专员作好记录。不合格,按照上一步操作步骤继续清洗,直到品质部检测合格;
5把合格的回收桶转到置换区,用氮气对每个桶进行置换。置换完并检测合格后,可转入车间空桶合格区,若不合格继续置换;
6上述各清洗工序中均利用氮气进行吹扫,放空气含有少量挥发溶剂,与电解液废气一起经低温冷凝(-10℃)+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通过15m高排气筒排放。包装结束时保持电解液包装桶处于微正压状态。
(6)分析检测
为保证原料、产品质量,特配置气象色谱、原子吸收、等离子光谱分析、电子天平等分析仪器对原料、产品进行分析检测。
项目电解液配置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图如下。
|
图2 电解液配置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图
1.5.6投资、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1)总投资:42000万元;
(2)公司建成后定员:项目建成后劳动定员共计300人;
(3)工作制度:项目为非连续性生产,预计年工作300天,生产期内,锂电池生产车间执行三班制,每班8小时;电解液配置系统和研发中心(主要进行锂电池性能测试研究)执行一班制(8:00~12:00,14:00~18:00)生产,年工作日270天。
1.5.7本项目污染物治理情况
1.5.7.1 废气污染源
(1)主体工程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抽气封口废气
锂电池生产抽气封口工序产生少量有机废气,废气主要成份为含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及碳酸乙烯酯(EC)等废气,通过活性炭吸附+15米高排气筒排放。
(2)主体工程锂电池生产过程粉尘
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正负极活性材料磷酸铁锂、C、MCMB等粉料在称重、烘干、投加等转移过程均为负压自动化操作,会有少量粉尘产生。由于原料粉尘较细,投料中容易扬尘,为改善职工操作环境,项目设置独立的正、负极配料制浆区,正、负极投料粉尘收集后经布袋除尘器处理后由15m高排气筒排放。
(3)辅助工程电解液制备过程废气
电解液配置过程中,纯化、再生、清洗调配和搅拌、成品包装工序均产生含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及碳酸乙烯酯(EC)等有机废气,采取冷凝回收+活性炭吸附装置(2套,1用1备,便于冷凝液回收和废活性炭更换)处理后由15m高排气筒排放。
(4)锅炉燃气废气
锂电池车间除湿和电解液车间纯化剂再生需要蒸汽加热,蒸汽使用量为7.4t/d,厂区自建1t燃气蒸汽锅炉,天然气耗气量约为22万m3,天然气为清洁能源,燃气废气由1根8米高排气筒排放。
1.5.7.2 废水污染源
(1)中转料筒及搅拌桨清洗废水
项目每生产完同一批次的产品,就需要对配料制浆的工具进行清洗,制浆搅拌桶只在更换品种时清洗。搅拌桶清洗方式是先使用刮板将桶内壁与搅拌桨上附着的干浆料刮下来,再使用擦布沾取纯水清洁搅拌桶内壁和搅拌桨上残留的浆料,直至桶内壁和搅拌桨完成清洁,清洗完后自然晾干或用气吹干。刮下来的干浆料在下次同样浆料时可以重新利用,不外排。
项目平均每天清洗30个搅拌桶及中转料筒,每个需用水清洗2次,5个桶平均每次清洗用水量为0.1t。该部分废水产生量为1.0m3/d,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COD、SS等。
(2)间接冷却水
项目电解液配置生产线冷冻站的冷冻机组和真空泵需使用冷却水进行间接冷却,冷却用水为普通的自来水,其中无需添加矿物油、乳化液等冷却剂。项目冷却水由于循环过程中因受热等因素损失,需定期补充,补充新鲜水量为2.0m3/d(600m3/a),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
(3)去离子水制备废水
项目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正、负极浆料搅拌溶剂为去离子水。项目配备一套纯水制备系统。项目去离子水制备过程中排放尾水,排放量为1.5m3/d,属于清净下水,主要污染物为pH6.5~8.5、COD15mg/L、SS15mg/L,污染物浓度很低,可直接排放。
(4)电解液新包装桶清洗水
项目电解液包装桶在厂区内周转使用过程中,由于电解液对水分要求极为苛刻,包装桶不能用水清洗,而是采用经纯化后的DMC溶剂进行清洗,清洗废液经专用容器盛装,作为危险废物进行合理处置。
项目仅对新购进的包装桶采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清洗废水产生量为2.5m3/d,
主要污染物为SS,进入废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5)电解液配置化验室废水
本项目电解液配置化验室废水来自化验过程中的易降解废水,废水产生量为0.2m3/d,主要污染物为COD、SS,进入废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6)生活污水
本项目劳动定员300人,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30m3/d,主要污染物COD、NH3-N和SS,采用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依托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东园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1.5.7.3 噪声
项目主要噪声源有真空行星分散机、水泵、涂布机、搅拌机、分切机、冷冻机等,设备噪声源强为75~95dB(A),主要采取封闭隔声、基础减振、消声等降噪措施。
1.5.7.4 固体废物
项目固体废物主要有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正、负极片、不合格产品、废包装膜、隔膜纸边角料、废抹布等,电解液配置工序产生的废液、废分子筛、废活性炭以及职工生活垃圾,针对固体废物的种类、性质等分类收集、合理处置。
通过以上分析,本项目产污环节及防治措施汇总列于下表。
表8 拟建工程产污环节及防治措施一览表
1.5.8 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
1.5.8.1 废气
(1)抽气封口工序有机气体
项目锂电池生产过程中抽气封口工序排放含电解液的有机溶剂废气,锂电池电解液成分主要为DMC(碳酸二甲酯)、DEC(碳酸二乙酯)及EC(碳酸乙烯酯),其中有机溶剂比例是DMC:DEC:EC=1:1:1。
项目电解液使用量为900t/a(796.5m3/a),则DMC、DEC、EC用量分别为777L(831.4kg/d)、777L(777kg/d)、777L(1025.6kg/d)。锂电池抽气封口工序,按含水率0.1%计算(通过抽气工序,将水分全部去除),根据DMC、H2O、DEC、EC饱和蒸气压计算,逸出摩尔比例约为6∶2∶1∶0.003,则DMC、DEC、EC逸出量分别为5.24kg/d(占DMC总量的0.63%)、1.32kg/d(占DEC总量的0.17%)、0.004kg/d(占EC总量的0.0004%)。该部分废气以非甲烷总烃计,经核算,污染物产生量为2.17t/a。项目抽气封口废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后(处理效率以80%计),经车间管道至屋顶高空排放(≥15m),具体排放量见下表。
表9 抽气封口工序废气排放情况表
(2)粉尘
项目各种粉料称量、投加是通过管道自动计量投加至分散机中,在投加过程正、负极分别以每天平均4h、4h计。结合同类企业生产工艺类比调查,称量及投料等过程粉料损失量约占投加量的0.3‰。根据企业提供的项目原辅材料用量,正、负极粉料总用量1679t/a,因此,正、负极配料制浆过程粉尘总产生量0.5t/a。
配料过程在控制湿度的密闭环境中制作,原料粉尘颗粒较细,投料中容易扬尘,为改善职工操作环境,在正、负极配料制浆区安装1台小型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99%),投料口设置吸风罩,粉尘收集率为90%。项目粉尘排放量详见下表。
表10 项目粉尘(PM10)排放情况表
有组织颗粒物排放浓度为0.57mg/m3,满足《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4-2013)表5颗粒物浓度排放限值,鉴于物料中含有炭黑,亦能够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炭黑尘)18 mg/m3的限值要求。
(3)燃气废气
由于目前园区集中供热管网未敷设到位,为保证项目顺利投运,项目厂区自建1t燃气蒸汽锅炉。项目燃气锅炉天然气年耗气量约为22万m3,每燃烧1万m3天然气排放2.4kg烟尘、5.7142kg SO2、18.71kg氮氧化物,则根据以上产排污系数计算得出,项目燃气锅炉烟气量为2.64×106m3/a、SO2产生量为125.7kg/a、NOX产生量为411.6kg/a、烟尘产生量为52.8kg/a,SO2产生浓度为47.6mg/m3,NOX产生浓度为155.9mg/m3、烟尘产生浓度为20mg/m3。
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烟气直接经8m烟囱排放,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满足《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表2要求。
(4)电解液配置工序废气
项目电解液在搅拌罐、配置罐、中间罐、分子筛罐等装卸料过程中,在罐顶的排气孔会产生放空气,呈间断性排放,排放源强波动大,主要污染物来自挥发性有机物。根据原辅材料理化性质,项目使用有机溶剂及添加剂沸点在90~247℃范围内,均属于挥发性有机物。依据物料平衡及类比同类企业排放参数,确定项目电解液配置工序非甲烷总烃产生情况见下表。为减少大气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要求将该部分废气收集后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后由15m排气筒排放。
表11 项目电解液配置工序废气排放情况表
1.5.8.2 废水
拟建工程根据废水的不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分质预处理。参考国内同类型企业废水排放水质。拟建工程废水排放水质见下表。
表12 拟建工程废水水质一览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工程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厂区总排放口水质满足《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4-2013)表2间接排放标准要求,亦满足园区污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要求,经产业集聚区污水管网排入伊川县集聚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经计算,项目单位产品排水量为0.64m3/万Ah,满足环境保护部《关于执行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函[2014]170号)中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企业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0.8m3/万Ah的要求。
1.5.8.3 噪声
经调查,项目锂离子电池项目噪声源主要为:真空行星分散机、涂布机、循环水泵、冷却塔和排风扇噪声,见下表。
表13 项目主要噪声源强一览表
1.5.8.4 固废
本项目固体废物治理、处置及排放情况见下表。
表14 固体废物产生及排放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得到综合利用或妥善处置。
1.5.8.5 项目污染源强汇总
项目污染源强汇总见下表。
表15 全厂主要污染物排放“三本帐”核算表 单位:t/a
本工程采用较先进的生产工艺及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各污染物达标排放。在物耗、水耗、排污指标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均符合清洁生产工艺要求,属国内同类型企业较先进清洁生产水平。
1.7.1厂址符合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洛阳市域城镇分级,伊川县属于二级城镇中的一般县域中心城市,承接洛阳市产业转移的卫星城镇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城镇,同时,未来洛阳的工业主要有三类组成:装备制造、资源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伊川县应重点发展铝及铝深加工业。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位于洛阳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中西部产业促进区内。产业集聚区内重点发展铝深加工及新能源产业,符合洛阳市产业发展趋势。
1.7.2厂址符合伊川县城市总体规划
伊川县城是洛阳市西部区域的中心城市之一,伊川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山水园林城市。近期西区用地向洛栾快速通道方向发展,远期向北发展。东区向东、南方向发展。
本工程位于伊川县城规划用地范围的东区,属于规划中的工业用地,符合伊川县城总体规划(2002-2020)。
1.7.3厂址符合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
根据《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规划以铝精深加工、新能源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对照集聚区入区工业项目条件要求以及园区规划调整建议。
表16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入区工业项目条件一览表
表17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意见及采纳情况一览表
综上,根据集聚区产业布局,本项目位于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电子信息区内,该区域规划为一类工业用地,项目选址与规划用地性质与集聚区功能布局、规划用地性质不符,集聚区产业布局详见附图9、11。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伊川县产业聚集区管理委员会出具了证明文件,决定将(项目所在地)经四路西侧、纬四路南侧、经三路东侧、纬五路北侧,地块编号为M-08-01、M-08-04(M-08-02、M-08-03地块为防护绿地,面积为14471m2,用地性质不变),总面积为91315m2,由一类工业用地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
根据集聚区规划调整意见,调整后,项目选址、用地性质与集聚区功能布局、规划用地性质相符。
1.7.4与《洛阳市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洛政办[2015]44号)对比分析
本项目位于洛阳市伊川产业集聚区东园中部(纬四路与经四路交叉口西南角),对照《洛阳市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洛政办[2015]44号),项目建设不属于文件规定的“禁止投资建设项目”,对比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8 与《洛阳市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相符性分析一览表
1.7.5与《深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豫环文[2015]33号)相符性分析
本项目位于洛阳市伊川产业集聚区东园中部(纬四路与经四路交叉口西南角),对照《深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豫环文[2015]33号),项目位于文件规定的重点开发区域洛阳市伊川县境内,项目营运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均采取相应污染防治措施后,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本项目符合豫环文[2015]33号的审批要求。
除PM10部分监测值出现超标外,其余SO2、NO2监测因子均满足标准要求。分析PM10超标原因主要是集聚区位于北方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风起扬尘影响所致。
伊河上各监测点各个监测因子中除氟化物外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要求。氟化物超标主要原因是受周围电解铝企业排放含氟化物废水影响所致。
地下水监测因子中总硬度和氨氮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总硬度和氨氮值超标。经调查了解,总硬度超标主要是当地地质原因造成的,氨氮超标原因主要为农村面源污染影响所致。
厂界昼、夜声环境现状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要求,上天院村昼、夜声环境现状监测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
区域各测点土壤中各监测因子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表19 评价范围
环境空气:污染源下风向的预测浓度均不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相应浓度占标率均小于10%,大气污染物对环境影响不大。
地表水:项目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可达到《电池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0484-2013)表2要求,并能够满足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东园污水处理厂纳管要求,依托伊川县产业集聚区东园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后排放,最终排放至伊河,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
地下水:本项目建设场地不在周边村庄生活井地下水流向上游,场地内包气带防护性能较强,项目涉及化学品、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道、危废临时贮存场所等均设置了完善的地下水防护措施,因此本项目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声环境:本项目建成后,各厂界昼间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要求,近距离敏感点廉租房小区昼、夜间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因此不会对周围声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1)本工程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料为磷酸铁锂、石墨,锂电池电解液的主要原料为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六氟磷酸锂、碳酸丙烯酯(PC)及碳酸二乙酯(DEC)等。本项目涉及的物料毒性多属中、低毒性,但存在一定的燃爆性。
(2)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有关规定,在同一工厂中,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可以划为一个单元。本工程需要辨识的危险化学品有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等,本项目生产设施及贮存区域贮存的易燃液体量小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临界量(5000t)。因此,本工程厂区单元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3)在落实设计及环评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应急措施的前提下,本工程风险事故在可控制范围内,环境风险可以接受。
根据项目厂址周围环境敏感点分布情况,本次环评公众参与采用张贴公示、口头询问、发放调查表、发放简本和座谈会等方式征询公众的意见。
表20 公众参与的方式
4.2.1管理部门参与
本评价主要采取访谈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当地环保管理部门、当地政府对本项目建设的态度、对项目环保措施的见解以及对建设单位的相关要求。
4.2.2专家参与
通过对专家进行请教和咨询,听取专家对本项目的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筛选、评价及减污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各位专家的特长,充分发挥与体现专家在环评工作中的参与和指导作用。
4.2.3影响区公众参与
评价单位联合企业通过张贴告示、发放调查表及报告书简本,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社会各界及附近居民开展了较广泛的公众参与。
建设单位采取发放公众参与调查表的形式对公众的意见进行了调查。对收回的200份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区域的公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根据公众意见调查统计结果,结合调查期间对公众意见的了解,对公众意见进行归纳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区被调查人员大部分关注环境问题,对于该项目被调查人员的17.5%表示对项目很关注,82.5%表示对项目关注度一般。96.5%的人对项目选址表示同意,3.5%的人对项目选址表示反对,100%的人支持项目建设,没有人反对该项目的建设。
当问及对该项目的具体建议和要求时,大部分表示项目建设同时应对环境给以足够重视,应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和建设,不能为眼前利益而影响环境,应加强对评价区域的监测工作,项目建设应与地方经济建设、环境建设相配套,促进地方剩余劳动力就业。
通过建设单位公示及环评单位公众参与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本评价分析结论和建议如下:
①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伊川县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品位,造福百姓,大部分公众支持本项目的建设。
②项目要科学设计、保证质量、加强管理,把项目建设引起的环境问题减少到最低。
③要加强宣传工作,让周围群众了解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实施计划、污染治理设施,打消群众顾虑,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④企业应该处理好与周围村民的各种关系,在招工时,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受到本项目影响的村民。
⑤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体看来,大部分公众支持本项目的建设,公众认为,本工程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也存在着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因此,管理部门应严格按国家法律、政策管理企业,建设单位也要科学规划和管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力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少受破坏,并及时恢复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的目的。
该项目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在认真落实环评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和清洁生产措施,加强各种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后,工程所排各项污染物能够实现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将降低到最低程度;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该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公司名称:洛阳大生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联系人:于宜冰
邮编:454000
电话:15236195999
单位名称:济源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人:琚进京
联系地址:济源市沁园路中段
邮编:459000
电话:18272702715
t;mso-char-indent-count:2.0'>邮编:459000
电话:18272702715